2025年01月10日

学术讲座| 孙向晨教授:黑格尔论马丁·路德及其对世界历史的意义

作者: 李世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1年12月16日 11:04 |
播放

2021年12月6日,马丁·路德与第三次启蒙论坛(第二季)第八讲如期进行。本次讲座由来自复旦大学哲学院的孙向晨教授主讲,孙向晨教授的主题为“黑格尔论路德及其世界历史的意义”。

讲座开始,孙向晨教授概括介绍了本次讲座的结构,讲座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孙教授阐释了讲座的主题词“路德结构”,以及从黑格尔角度来阐述马丁·路德如何发现“内在性”观念。第二部分是从社会历史角度去谈“路德结构”的政治效应,也就是马丁·路德“双重国度”的学说。第三部分则是通过黑格尔的解读,揭示了马丁·路德的世界历史的意义,主要围绕三个关键概念:自我、自由与世界。第四部分是在西方近代政治哲学中,洛克与密尔的叙事中所包含的“路德结构”。第五部分是讲卡尔·施密特分析“路德结构”在世俗时代所遭遇的挑战,以及种种变化所带来的现代世界危机。

第一个部分中,孙教授通过马丁·路德的《基督徒的自由》对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概念做了阐述,并提出了重要的神学框架即“路德结构”:路德关于内在与外在的区分,路德认为,“信”仅仅在于“内在人”,而与“外在人”没有关系。

孙教授讲到,称义的关键是“上帝之道”,上帝之道直接与“内在人”关联,而关联的渠道就是“信”。接着,孙教授又论述了外在生活和事工存在的合法性,马丁·路德认为,首先有信,然后因为信而生发出来的爱会外溢出来,而这种外溢就需要外在人用外在的行为来表达。

第二个部分中,孙教授由路德结构的内外区分,引申出来了马丁·路德关于“双重国度”的论述,双重国度即“神的国度”和“世上国度”。神的国度是通过神的恩典和福音来对内在人进行管理,而政府和法律等来管理世上国度。路德强调这两种国度各有各的功能,不能够偏废任何一方。

讲座的第三个部分,是黑格尔对路德历史意义的解读。黑格尔认为,马丁·路德非常注重“内在性”,而近代哲学开端的笛卡尔的哲学正继承了路德的内在性思想。

孙教授讲了路德提出的“因信称义”是对自我在信仰中的重新肯定。在人的内心中发现了无限性,一个包含着无限性的自我。正是路德宗教改革对人的自我的发现,肯定了自我与上帝之间的关系。

然后孙教授讲到人在自身之内与上帝和解涉及到自由的问题。自我接受了上帝的恩典,人就在自身内部,而不是在外在的行为中,完成人与上帝的和解。另外,孙教授还说,路德马丁·路德让每一个平信徒都能够阅读圣经,因此给人带来极大的精神自由,让每一个人能够根据圣经确立自己的良知,由此个人自由才能够从个体进展到真正的自由意识。而路德宗教改革所确立下来的自由原则正是现代精神的旗帜,世界历史吸纳自由原则的过程即是现代世界兴起的过程。

第四个部分当中,孙教授讲到洛克的公民事务与宗教事务的区分正是继承了路德结构对于内在人和外在人的区分,并认为现代世界政教分离原则的背后其实是路德两个国度思想的继续延伸。

密尔在《论自由》中进一步的论证了人内在意识领域的自由,他也在事实上继承了路德结构,认为人的内在思想必须是自由的。只是密尔认为思想自由与真理相关,而与上帝无关。

讲座的第五个部分也就是讲座的最后一个部分,孙教授讲到路德结构从最初的路德然后到后面的洛克再到密尔,虽然保留了内外之分,但是在内在性的决定力量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则正是现代世界不断祛魅化和理性化的过程。卡尔·施密特从这样的变化当中看到,因着黑格尔最为看重的个体中“普遍性”的缺失而造成了现代世界的空虚和个体价值观的混乱。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